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
孙权(182年-252年),字仲谋,吴郡富春(今浙江杭州富阳区)人。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,公元229年-252年在位。
孙权十九岁时兄长孙策遇刺身亡,继掌江东大权。他任贤用能,保据江东,并鼎足于魏、蜀三国。在位期间,孙权推行屯田,设置农官,鼓励农业生产,发展经济,使得东吴国力日益强盛。
孙权出生于东汉末年的江东名门望族。他自幼聪慧过人,容貌不凡,方颐大口,碧眼紫髯。十五岁时被举为孝廉,后任阳羡长。在兄长孙策的领导下,逐渐参与军政事务,为日后的统治打下坚实基础。
公元200年,孙策遇刺身亡,临终前将江东基业托付给孙权。年仅十九岁的孙权临危受命,在张昭、周瑜等重臣辅佐下,稳定了江东局势,巩固了孙氏政权在江东的统治地位。
公元208年,曹操率大军南下,孙权联合刘备,在赤壁(今湖北赤壁市西北)大败曹军。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,也使孙权在江东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。
公元229年,孙权在武昌称帝,国号"吴",史称"东吴",正式建立三国鼎立的东吴政权。
重视农业生产,推行屯田制,发展手工业和商业,使江东地区经济繁荣,文化昌盛。
派遣卫温、诸葛直率领船队到达夷洲(今台湾),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联系和管辖。
善于运用外交手段,在魏、蜀之间纵横捭阖,维护东吴的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