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人工智能(AI)在学术写作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AI写作工具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或主题,快速生成结构完整、语言流畅的文本内容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问题是:使用AI生成的论文在查重系统中是否容易被判定为重复?
论文查重系统(如知网、Turnitin等)主要通过比对文本与数据库中的已有文献,识别相似或重复内容。其核心是文本匹配算法,包括字符串匹配、语义分析等技术。因此,查重率的高低取决于文本的原创性和与已有文献的相似度。
尽管AI生成的内容是“新”产生的,但其查重率仍可能较高,主要原因包括:
AI模型的训练数据通常包含大量公开的学术文献、网页内容等。当AI生成文本时,可能会无意中复现训练数据中的常见表达或句式,导致与已有文献相似。
多个用户使用同一AI工具时,可能生成结构或语言风格相似的文本。例如,同一提示词(prompt)可能导致相似的段落开头或结论表述。
AI生成的内容可能缺乏研究者个人的独特见解或专业术语的精准使用,倾向于使用通用、安全的表达方式,这些表达在学术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。
若合理使用AI工具,完全可以有效控制查重率。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:
将AI生成的内容作为初稿或灵感来源,而非最终提交的文本。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修改、补充个人研究数据和观点。
对AI生成的段落进行句式变换、同义词替换、语序调整等人工润色,增加文本的独特性。
融入自己的实验数据、案例分析、批判性思考等内容,这些是AI无法生成的真正原创部分。
使用不同AI工具生成内容后进行比较和融合,避免单一模型的表达偏好。
此外,可使用查重预检工具提前检测文本相似度,针对性修改高重复部分。
AI论文写作本身不必然导致高查重率,关键在于如何使用。如果直接复制AI生成的文本而不加修改,查重率确实可能偏高。但若将AI视为高效的写作助手,结合人工深度加工和原创内容补充,完全能够产出查重率合格的学术论文。
建议研究者在使用AI时保持学术诚信,明确标注AI辅助的部分(如期刊要求),并始终对最终内容负责。未来,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查重系统的升级,人机协同的学术写作模式将更加成熟和规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