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《三国志》
《三国志》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,记载了中国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间的历史,特别是魏、蜀、吴三国的兴衰历程。与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并称为“前四史”。
《三国志》以简洁凝练的文笔著称,但因其文言文的表达方式,现代读者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。本专题旨在提供准确、流畅的白话文翻译,帮助更多人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经典段落翻译
初,亮自表后主曰:“成都有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顷,子弟衣食,自有余饶。至于臣在外任,无别调度,随身衣食,悉仰于官,不别治生,以长尺寸。若臣死之日,不使内有余帛,外有赢财,以负陛下。”
译文:当初,诸葛亮向后主上表说:“成都家中有桑树八百棵,薄田十五顷,子弟们的衣食,已有富余。至于我在外任职,没有其他收入,随身的衣食,全都依靠官府供给,不再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收入。若我去世之时,不让家中有多余的布匹,家外有多余的财产,以免辜负陛下的信任。”
曹操曰:“夫英雄者,胸怀大志,腹有良谋,有包藏宇宙之机,吞吐天地之志者也。”
译文:曹操说:“所谓英雄,是胸怀远大志向,腹中有精妙计谋,拥有包容宇宙的智慧,怀有吞吐天地的雄心壮志的人。”
翻译原则
我们的翻译工作遵循“信、达、雅”三原则:
信:忠实于原文,准确传达史实与人物言论。
达:语句通顺流畅,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。
雅:在准确的基础上,尽量保留原文的文采与韵味。
通过严谨的考证与专业的语言处理,力求为读者呈现最接近原意的《三国志》解读。